首页 > 文史天地

宁县革命烈士陵园

作者:石颢

发布时间:2022-06-29 16:44:58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宁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庙嘴坪南麓,背北面南,依山傍水。该陵园是为纪念解放战争中“五·八惨案”殉难革命烈士于1956年初建,1978年首次扩建,2003年二次改建扩建的。陵园呈阶梯形中轴对称结构,占地26700米,总建筑面积1250平面。建有“宁县烈士纪念碑”、宁县“五·八惨案殉难烈士纪念碑”“五·八惨案殉难烈士公墓”、石碑坊、展览馆等。该陵园主题突出,具备教育、学习、旅游、观光、休闲、宣传等社会功能,已成为宁县旅游、观光、休闲的重点红色景区之一,也成为宁县乃至甘肃省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庆阳市政府公布为全市红色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观点。近年来年均接待省内外参观游客5万多人次。

宁县革命烈士陵园是座无声的丰碑,倾述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先烈,特别是“五·八惨案”殉难烈士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千秋伟绩。

1932年,在陕甘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宁县人民发动了游击革命战争。1933年,宁县第一支革命武装,即陕甘工农红军第三游击队宁县第三支队诞生。

1934年,新宁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全县人民投身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1949年,宁县全境解放。在此期间,先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难以计数。其中,于县城牺牲者众多,献身之慷慨壮烈,尤以1948年5月8日“五·八惨案”为最。

1948年4月中旬,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向西府挺进,直取国民党军后方物资供应基地宝鸡。4月25日至27日,在彬县、长武一带与国民党马继援部激烈战斗中,西野六纵1000余名战士被俘,其中700余人于4月29日被敌押解宁县县城看管。

当时,宁县城驻防有国民党马继援部共1300余人。马继援专门指派其师部高参张彦到县,与工兵营长谭腾蛟共同负责宁县城防务。解放军被俘战俘初解县城,交由宁县政府集中于文庙大院看管。后形势日紧,交谭腾蛟工兵营部看管。谭部将被俘解放军指战员接管后,按干部、战士不同情况,分别关押于西坡农民高吉祥家、昔秉玉家、朱黎明家等7家地坑土窑院内,布岗设哨,严密看管,还搜括城内居民家的风箱、柜子、席囤等,装上沙土,将关押解放军战俘的地坑院子通道全部压死,严加看管。

彭德怀大军从宝鸡东撤回师,5月初抵镇原县屯字镇一带,其先遣部队第四纵队警三旅七团,为夺取宁县东部塬头和扫清主力撤退道路障碍,于当日晚猛攻县城至翌日晨不克,复奉令弃攻。在警三旅七团猛攻县城之时,关押在县城内高吉祥家、昔秉玉等几家地坑院里的被俘解放军指战员,立即行动起来,组织越狱暴动。被俘解放军指战员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背门板为掩体,踩肩膀搭人梯,前赴后继,冲上地坑庄崖,与国民党马家军展开肉搏。谭腾蛟即率所部赶来,用机关枪、手榴弹和大刀疯狂屠杀,不少解放军指战员当即光荣牺牲。5月8日早上,谭腾蛟又率部搜查城内,散藏于地坑院外的被俘解放军指战员悉数被搜杀,参加暴动的地坑院里被俘解放军指战员无一幸免,吉、昔两家地坑院里被俘解放军指战员全部被杀害,遇难者400余人。谭腾蚊后将被杀解放军战俘分别投入东门内南侧的枯井和西坡的枯井及麟坑院的渗窖等处。

解放后,宁县革命人民分别在东城门内、西坡子和庙咀坪南麓修建烈士纪念碑、纪念塔,纪念“五·八惨案”遇难革命烈士。1979年和1985年,两次发掘整理了“烧鸡坑”渗窖“五八惨案”遇难烈士骸骨156具、东门内枯井“五八惨案”遇难烈士骸骨64具,迁葬于庙咀坪南坡,并改建了纪念塔和烈士陵园。

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宁县烈士陵园已成为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四爱”教育的基地,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阵地。

责任编辑:唐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