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探索

南梁,唱不厌,说不完

作者:费晓莉

发布时间:2022-04-20 10:09:09

有一首歌叫《唱不厌的南梁》。

不但唱不厌,南梁,说也说不完。

是该从《诗经》时代说起吗?

南梁,像一个成熟男性的名字,它所在的华池县,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是周祖的农耕之乡,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名字。它古属雍州,从《诗经》时代起,人们就用歌谣的形式展现了这里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如《大雅·公刘》《小雅·采薇》等。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这里。

说近一点,宋代名臣范仲淹在这里横刀立马,筑城戍边,他的《渔家傲》就是在这里低吟的。

还是从一百多年前说起吧!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天上打雷隆隆响,中国出了共产党”。

到三十年代,南梁燃起了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用一架单薄的山梁梁,就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埋下生生不息的根脉。

“日头出来端上端,南梁来了刘志丹,志丹练兵又宣传,要把世事颠倒颠。”唱这首歌谣的背景,也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1930年秋天,刘志丹就来到南梁,研究南梁的地理环境。他钻梢林,上高山,吃野果,喝山泉,踏遍了南梁的山山川川、沟沟峁峁,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见到他,当地的贫苦农民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在南梁平定川,有个老杨村,当时村里只有几户人家。一户人家的老婆婆和儿媳妇为了招待刘志丹,瞒着他们,连夜摸黑上山,拔来还没有成熟的荞麦,用手揉下颗粒,炒干,用擀面杖碾碎,再用细箩箩下麦粉,为刘志丹做了一顿荞麦面条。

刘志丹得知详情,又感动,又难过。那位朴实的老婆婆真诚地对刘志丹说:“只要闹红成了事,把心摘下来也舍得。”

南梁有这样好的老百姓,刘志丹更加坚定了在南梁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心。1931年,刘志丹创建了南梁游击队。

“山连水来水连山,老刘穷人心连心。”群众唱着这样的歌,表达对这支队伍的感情。

1934年元旦,习仲勋以进堡烧香为名闯过敌人的岗哨,带领游击队奇袭了盘踞在荔园堡的国民党陕西警备骑兵旅梁邦栋营,夺取了荔园堡,从此荔园堡成为陕甘红军第三路游击队的指挥中心,荔园堡所在的南梁村正式成为陕甘边区红军新的革命根据地。

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节——11月7日那天,在荔园堡庙前广场的清音楼戏台前,举行了群众庆祝大会。在这个戏台上,刘志丹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印章交到了政府主席习仲勋手中。

历史这样评价了南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唯一没有丢失过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她的存在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整编集结、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享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边区群众是这样评价南梁的:“三月里来是清明,边区的主席是习仲勋,领上我们闹革命,挖掉了苦根翻了身……”“千里雷声万里闪,上来些红军闹共产。共了安边共横山,南梁川里扎营盘。红旗插上寨子湾,刘志丹名声传得远。红军打仗真勇敢,白军见了吓破胆。打土豪来分田产,咱们穷汉把身翻。跟上咱们的刘志丹,为咱穷人打江山。”

还有这样:“正月里来是新年,红军哥哥来到南梁川,头上的帽徽光闪闪,脚上又把麻鞋穿,走起路来风一般……”

也有这样:“石榴花儿心里红,红军爱咱老百姓,百姓红军一家人,打倒豪绅享太平。”

“诗言志,歌味情”。勤劳朴实的南梁儿女,对领袖的爱戴和忠诚都写在歌里,想说而说不出的话都唱在歌里,爱党拥军的情感也在歌里。

红色政权的建立犹如黑暗中的北斗星,在穷人的心头燃起光明,给穷人导引着前进的方向。大众对这支队伍充满感情,他们用歌唱表达爱戴,歌颂人民的子弟兵,也唱出了红军与穷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深情厚谊。这些歌谣体现着人民拥军爱党,歌颂着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情谊。

这些歌早已融进南梁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的血脉里。

“婆姨女子放开脚,长发剪成短毛盖,男当红军女宣传,革命势力大无边……”这是陕甘边区第一任妇女委员长张景文编唱的信天游。那时,年轻的张景文是列宁小学的老师。

南梁地区以前是没有一所学校的,更没有红色小学。

1934年3月,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同志在南梁荔园堡村转咀子的三孔土窑洞里办起了陕甘边第一所泥土台当桌凳、石板作黑板的红色学校。军中才女张景文是第一批教员,毕业于陕西省女子师范学校的她能双手挥毫,是《白鹿原》中白灵的原型。那时候,年轻的张景文既当老师又是母亲,白天教学生习文练字,晚上坐在灯下给孩子们缝缝补补。

无数的他们,还有她们,在南梁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才换来了如今蒸蒸日上的南梁,欣欣向荣的南梁。

如今,幸福的南梁,每一道沟沟坎坎都生长着茂盛的歌谣和情谊,每一股飘在南梁清晨黄昏里的炊烟,都浓缩着日子的殷实和甜蜜。

如今,新时代,美丽的南梁,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新时代的脚步更坚定、更豪迈。

南梁,永远的红歌,永远不朽的诗篇,永远深深的扎根在高天厚土中。

红艳艳的山丹花,永远开在这片热土上,供一代又一代南梁儿女汲取红色精神和养料。

南梁,永远是一道根植理想信念和希望的梁。

南梁,不仅是景点,更是经典,是唱不厌的歌,讲不完的故事。

(作者系天祝县政协常委,省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