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新莽明器 生活场景

作者:李笙清

发布时间:2022-03-28 17:06:29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奉和好友元稹的一首七言律诗,充满哲理意味。诗中提到的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在篡夺汉室江山之前,他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当时机成熟时,王莽遂于初始元年(公元9年)十二月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自立为皇帝,改元始建国,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

新莽立国时间只有15年,就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被绿林军推翻,王莽也死于乱军之中。尽管新莽的存在时间实在太短暂,但这一时期的陶瓷生产沿袭汉制,亦有一定特色。在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新莽时期陶器。

釉陶双耳壶(图一),器形端整,小平底略微内凹。肩部至上腹部饰三道凸弦纹,其间有线刻的卷云纹、波浪纹。肩部两边呈对称贴双兽状竖耳铺首,用于穿系。通体施青绿色釉,釉色晶莹清亮,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这件陶器为生活用品,造型规整协调,手法简洁洗练,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

20220328170837656-38-dc0e1.JPG_scale_.jpg

方格纹釉陶双耳壶(图二),器形为盘口长颈,平底无圈足。肩部两侧,附双竖耳铺首,自然对称。盘口外壁饰三道凸弦纹,腹部一周满饰细密的小方格纹。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上有突出贡献,陶器上了釉,会减弱它的吸水率,所以釉陶比陶器更容易使用。汉代是带釉陶器的发展时期,胎体为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为呈色剂,以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烧制而成。釉里含铜,烧出来的就呈绿色,若釉里含铁,烧出来的就呈现黄色。西汉开始只施绿、褐黄等单色釉,到新莽时期出现同时施黄、绿、酱红、褐色的复色釉。这件陶壶施青绿色釉至腹部,自然向下腹部流淌形成自然釉渍,釉质浊而厚重,具有这一时期鄂东及鄱阳湖地区的陶瓷工艺特点。

20220328170844674-74-3033f.JPG_scale_.jpg

釉陶双唇罐(图三),口部为双唇状,内唇略高于外唇,内唇微敛,外唇微外侈。束颈鼓肩,深腹下收,平底。周身遍饰纹饰,外唇外壁及肩部饰不规则的弦纹,腹部满饰细密的小方格纹,有很高的装饰作用。通体施青绿色釉,釉层极薄,釉面无光泽。

20220328171151.png

陶灶(图四),灶体方头圆尾,器形完整。灶口为正方形,前后各有一个火眼,呈圆形,灶膛中空直至灶尾,灶尾竖立一截圆管形烟囱,下与灶膛相连。出土时,前面火眼上放置有一个双环耳铜釜,后面的火眼上放置一个铜甑,前后分置的这两件器物相结合,组成古代蒸煮用的炊具——甗。灶台平正光滑,灶体两侧排印竖绳纹,部分灶体施青绿色釉。

20220328170844740-17-cfdbb.JPG_scale_.jpg

明器,是古人生前生活实景的微缩,是古人希望死后依然拥有的实用器具。《荀子·礼论》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古人笃信“厚葬明孝”,不惜财帛,多制作明器置放于墓室之内,为死去的亲人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两汉时期儒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的流行。新莽时期,人们对葬俗普遍重视的程度与两汉类同,随葬品力求精细、丰富,因而大量陶制品被作为随葬明器使用。这4件随葬明器均为生活类陶制器皿,呈现出新莽时期陶制生活品的器型式样,是研究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新莽时期人们的生活经济状况,以及丧葬制度的实物资料。尤其是缩小了比例的陶灶,属于两汉时期典型的模型明器,反映了新莽时期民间厨房的生活场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炊事习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