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14 16:12:46
“十三五”以来,我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省现行标准下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个国家片区贫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样的成绩让所有甘肃人为之振奋。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开局“十四五”,如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与会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 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随着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省政协委员南德祥认为,贫困县摘帽后,还要扶上马、送一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推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省政协委员李德新认为,要重视解决返贫问题。“防止返贫和脱贫攻坚一样重要,只要紧紧盯住容易返贫人口,加强重点监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巩固脱贫成果。”李德新委员建议,要重点关注“边缘户”“大病户”“大学生户”“受灾户”等四类人群,加强动态监测,前瞻性地加强工作研判,切实防止新的贫困问题发生。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省政协委员龚志荣说,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省上下战“疫”战贫两手抓,防贫巩固两手硬,围绕“3+1”冲刺清零和脱贫攻坚普查,补齐了短板。下一步,要从顶层设计、帮扶措施、项目规划等方面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确保有序衔接。
立足地域优势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富民之源、振兴之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坚持推进产业扶贫。”这已经成为委员们的共识。
省政协委员李旺泽表示,实现产业兴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抓粮食,保供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关系,确保粮食面积产量稳定;抓特色,促增收,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抓园区,聚集群,加快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建设体系;抓主体,带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组织经营体系;抓科技,强支撑,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加速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
“甘肃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们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的宝贵财富。应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让农民分享到产业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省政协委员周占琪认为,甘肃省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特色村,建设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融合基地,推出集赏美景、享民俗、品文化等多元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旅游富民惠民功能。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投身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推动建立乡村旅游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培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
提升脱贫地区乡村治理能力 构建新的帮扶机制
乡村有效治理是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脱贫攻坚期间,各驻村工作队在帮助落实帮扶措施、发展集体经济、加强村“两委”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看到,一些脱贫攻坚期间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集体经济项目,主要靠驻村干部经营管理,一旦这些事务和项目移交给村“两委”,不排除出现项目运转困难等问题,相关工作的连续性也会受到影响。省政协委员马荣建议,应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推动农村“三变”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脱贫攻坚期间,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得到全面加强,但脱贫地区的综合实力仍然偏弱,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需要帮扶。在省政协委员李斌看来,下一步,可加大对已脱贫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应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通过投资合作、劳务协作、技术培训等市场化方式,带动脱贫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